產品上新丨氣泡式水位計
水位計是能夠自動測定并記錄河流、湖泊和灌渠等水體水位的儀器。在項目應用中,會因使用位置、規模形式等對水位計的需求有所不同。為了更好的滿足用戶使用需求,繼雷達水位計、投入式液位變送器后,山東仁科又推出了具有測量精度高、免氣瓶、免測井、免維護、抗振動、壽命長等特點的新型水位監測設備——氣泡式水位計。
氣泡式水位計-設備參數
氣泡式水位計-設備組成
氣泡式水位計由氣泡式水位計設備、6*4mmPU管(可根據量程配備氣管長度)、不銹鋼氣室組成,具有安裝簡單,操作、組網靈活的優勢,是遙測系統中水位監測,尤其是無井水位測量中最理想的水位監測儀器。
氣泡式水位計-功能特點
測量數據精準可靠
山東仁科氣泡式水位計采用將水下測點處的靜水壓力轉換成氣體的壓強值,再用壓力傳感器進行測量,從而得到水位數據的測量原理,測量精度可達1毫米,無論是水文科學研究,還是環境監測與水資源調度,都能為其提供堅實的數據支撐。
自帶4.3寸彩色觸摸屏
氣泡式水位計自帶4.3寸彩色觸摸屏,屏幕色彩鮮明,畫面細膩,各類功能一目了然,用戶可輕松在此頁面查看水位值、單位、當前時間、網絡狀態、信號狀態、實時數據、歷史數據,還可以進行數據導出,修改設備參數。操作界面友好直觀,滿足了用戶不同場景下的使用需求,即便是非專業人士也能快速上手。
內置蜂鳴器,超限報警
氣泡式水位計內置蜂鳴器,超限自動鳴叫提醒(點擊屏幕主界面可關閉本次超限鳴叫),以便用戶及時制定措施,做好防護準備。
擁有三種數據傳輸方式
山東仁科氣泡式水位計既可以通過4G的方式將數據上傳至環境監控云平臺,也可以通過485通信方式將數據上傳至本地監控平臺,組成環境水位在線監控系統,實現數據的遠程查看與設備的遠程管理。
用戶購買設備后,公司會免費贈送與設備搭配使用的環境監控云平臺。平臺擁有電腦端、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四種訪問方式,能夠實現實時數據查看、超限報警(平臺數據變色、彈窗和聲音提示、電話、短信、郵件、微信)、歷史數據和曲線查詢/導出、智能控制、視頻監控和抓拍、賬號分級、大屏可視化等功能,且平臺完全中性,支持二次開發。
除此之外,設備還自帶的一路4-20mA 模擬量輸出,用戶可以外接自己的采集裝置。
支持離線存儲,可存50萬條數據
氣泡式水位計擁有離線自動存儲數據功能,即使在無網絡或網絡暫時中斷的情況下,也能確保數據的連續性和安全性,且存儲容量大,最多可存儲50萬條數據記錄,為用戶提供了充足的數據備份空間,滿足用戶長時間、大容量的數據存儲需求。
支持U盤導出存儲數據
氣泡式水位計支持U盤導出存儲數據,用戶只需將U盤插入設備的USB接口,即可輕松導出存儲的數據。
免氣瓶丨免測井丨免維護
免氣瓶:傳統的一些水位測量設備可能需要使用氣瓶來儲存或提供氣體以支持測量過程。然而,氣泡式水位計內置氣泵,且不需要額外的氣瓶,簡化了設備的結構和操作,降低了使用成本。
免測井:在一些地區,建設水位測井可能由于地質條件、成本或其他原因而變得困難或不可行。山東仁科氣泡式水位計采用獨特設計,使用時只需將不銹鋼氣室和氣管伸入被測水體中,即使在沒有測井的情況下也可輕松完成測量。
免維護:氣泡式水位計可以自動進行零點校準、修正零點漂移、補充高壓氣體、清堵和更換氣路中的熱空氣,省去人工維護時間的同時保障了監測效率。
抗干擾能力強
氣泡式水位計與被測水體完全沒有“電氣”上的聯系,只有氣管和不銹鋼氣室進入水中,這種獨特設計能夠避免很多干擾和影響,保障了數據的穩定可靠。
安裝簡單,方式多樣
步驟一(需兩個扳手):按照內部卡套的前后順序,將氣管安裝在不銹鋼氣室的接頭上,用扳手旋緊螺帽,當感覺到開始受力時,再旋轉約 3/4 轉即可 。
步驟二:根據實際需要,安裝在待測地點,以下為兩種常用且推薦的無測井安裝方式——
注意:
1、兩種安裝方式,氣管均不可出現“負坡“,否則會導致水位測量不準。
2、安裝好不銹鋼氣室后,應記錄不銹鋼氣室出氣口的高位,用于設備配置,設備實際測量的水深是氣室內出氣口高位與水面的深度。
步驟三:參照下圖安裝孔,使用M4螺絲將氣泡水位計設備固定。
步驟四:將已經安裝好的氣管接到主機進氣口。
步驟五:參照端子定義接電源線、信號線,確認接線無誤后上電。
支持藍牙配置,簡單快捷
除了通過屏幕配置參數外,氣泡式水位計還支持藍牙配置,用戶只需要手機下載配置軟件,就可以對設備的目標地址和端口、量程上/下限、報警上/下限、液位單位、水位測量間隔、存儲記錄間隔、自動清洗間隔等參數進行設置,簡單快捷。
作為水文監測領域的精密儀器,山東仁科氣泡式水位計以其獨特設計及優秀的性能,展現了高度的準確性和穩定性,特別適用于不便建測井或建測井費用昂貴的地區,如:水利水文、大壩上下游、海洋、石油、化工、污水處理廠、城市排水泵站等。
在接下來的時間,山東仁科氣泡式水位計也會更加智能化、網絡化、便捷化,以其卓越的性能和廣泛的應用前景,為水資源管理、防災減災貢獻更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