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實現了“手機種地”
農業物聯網,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采集光照、溫度、濕度等信息,遠程監控生產環境,實現智能化種地,達到增產提質、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作為農業物聯網的一部分,是借助壓力系統(或地形自然落差),將可溶性固體或液體肥料,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配兌成的肥液與灌溉水一起,通過管道系統供水供肥,定時、定量或均勻準確地輸送至作物根部區域。
初秋,河北定州市東留春鄉北邵村,千余畝高產玉米長勢正旺,大田里一片油綠。農業合作社社員高義峰在掛面車間的生產線上忙碌,工作間隙,他掏出手機,查看著自家地里玉米的生長情況。
“現在鄉親們基本上都‘手機種地’了,今年抗災保豐收,多虧了農業物聯網。”高義峰說著,在手機上進入網站,登錄后,就能查看光照、溫度、濕度等多項實時監控數據。
“以往想看莊稼長勢,就得下到地里,走一趟,半天時間就過去了?,F在手機信息平臺打開‘視頻監控’板塊,就能看玉米有沒有倒伏、葉子有沒有發黃,坐在屋里就全搞定了,真是省心省力!”高義峰感慨。
北邵村從去年開始使用農業物聯網。“大田里安裝有各類傳感器,能夠采集農業環境信息,遠程傳輸至數據平臺,經過綜合分析,科學指導農戶進行農業生產活動,實現‘手機灌溉’。”定州市農業農村局農技人員吳永山說。
“以前灌溉時,有的農戶為了圖省事,老是大水漫灌?,F在一次不用灌太多,可以根據監測隨時補水補肥,省力又省水,作物產量也提升了。”高義峰說。今年上半年,有一回監測數據顯示土壤濕度過低,信息平臺隨即發出預警。他在手機上收到提示信息后,及時給黑小麥補水,確保了作物正常生長。
“物聯網不僅采集實時數據,同時也具備大數據儲存功能。北邵村農業合作社生產的掛面、黑小麥粉等,消費者只要掃一掃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進行原料質量追溯。”吳永山說,通過農業物聯網技術,農產品實現了“生產有記錄,產品有標識,質量有檢測”,進一步保障了食品安全。
目前,北邵村以10畝地作為試點,根據農業物聯網的信息提示,在手機上就能操作自動噴灌。“雖然現在村里大部分耕地灌溉仍需合作社社員進入水泵房按鍵操作,但接下來,手機操作噴灌試點范圍還要擴大。”村黨支部書記吳開勛信心滿滿。